小枫来为解答以上问题。《微观量化百问》第六期丨指数增强与全市场选股产品,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指数增强产品和全市场选股产品均属于量化多头产品,采用量化选股模型对投资组合进行主动管理。那么,应当如何理解和区分这两类产品?后者为何越来越受到投资人青睐?本期专栏将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Q21:如何理解指数增强产品?
指数增强产品一般以某个宽基指数为基准,采用的模型会在优化器层面加上对指数跟踪误差的控制。指数增强产品的收益可拆分为指数收益(β)+超额收益(α),对于投资者来说,跟踪观察、收益归因、横向对比更为直观,尤其“超额的夏普率”指标可更好帮助投资者评估管理人的投资能力表现。常见的指增产品线有300指增、500指增、1000指增等,以相应的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等指数为基准做跟踪误差约束。
Q22:全市场选股产品有哪些基本特点?
一般来讲,全市场选股产品与指数增强产品的底层模型框架是相通的,都是在同一套“量化选股”模型基础上做不同的选股限制,构建差异化产品线。通常情况下,全市场选股产品底层的量化选股模型不受基准约束,也不做风格和行业的约束,按照全市场个股Alpha和流动性构建组合,目标是在实际交易约束条件下力争实现绝对收益最大化。
Q23:为何先有指数增强后有全市场量化选股产品线?
在国内量化发展初期,渠道和投资者对量化投资方法论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远不如现在,当时各家量化机构也没有很长期的实盘公开业绩。相较之下,“指数增强”产品线的推广难度则要低很多:一方面,公募量化在“指数增强”产品线上有一定的投教铺垫;另一方面,对于投资者来说,对指数增强产品进行跟踪观察、收益归因、横向对比更为直观和易懂。在这样的背景下,因应市场需求,量化机构在选股模型的优化器环节做了相应的指数跟踪误差约束,进而形成不同指增产品线。
Q24:为何多家量化私募力推全市场选股产品线?
2021年下半年量化私募管理规模突破万亿,投资者对量化投资方法论的接受和认可逐步提升,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随着A股机构化加深,市场有效性提升,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也随之提升,这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大多更在意绝对收益。基于大部分客户的需求,近两年多家量化私募力推“全市场选股”产品线,力争在没有额外增加风险和波动的前提下,实现绝对收益最大化。
在底层Alpha相同的情况下,不跟踪指数、放开自由度会带来明显更高的长期绝对收益,而并未造成多头产品波动率和最大回撤的明显上升,边际的改善较为显著。换言之,不做约束的全市场量化选股才是最原始、最自然的,仓位越接近底层的Alpha,长期收益相对表现更好。如果采用某一宽基指数甚至更窄的行业指数做约束,反而限制了自由度,会很大程度上牺牲选股的超额收益,也就不能最大程度发挥量化选股模型的Alpha。
Q25:全市场选股和指数增强是二选一吗?
一般来讲,“全市场选股”与“指数增强”均不做仓位管理,长期维持近满仓运作,同属于股票“量化多头”产品线大类——即采用量化投资的方式对投资组合进行主动管理,以获得市场收益(Beta)的同时获取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Alpha)。但两者不是非此即彼,分别有不同的配置价值。投资者不妨将自己的风险偏好和倾向纳入主要考量:
假设在某一阶段非常看好某一宽基指数(当市场中某个宽基指数阶段性强势的时候,全市场选股产品一般会弱于该类对标指数产品的收益),或者特别在意超额的波动率,投资者可以考虑选择指增产品。对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如果目标倾向取得更好的长期收益表现,则可以考虑配置全市场选股产品。
以上就是关于【《微观量化百问》第六期丨指数增强与全市场选股产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来源:证券时报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