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6月20日讯(记者 王宏)如何改善养老产业盈利难题,如何应对养老金缺口,如何推进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建设,今日在陆家嘴论坛上,来自银行、保险、资管机构的高管共议解决方案。
上述人士普遍认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不高,存在养老储备金缺口,养老供给不充分,养老设施供给存在错配。因此要发展养老金融,推动个人商业养老险发展,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并给出许多建议。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还建议,长护险应当成为强制保险,应当实现全民覆盖。
养老供需错配,养老金储备存缺口
“14.1亿国人中,超过60周岁有2.97亿,占比21.1%,其中超过65周岁有2.1亿,占比15.4%”,周汉民表示,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当前属于中度老龄化社会。但他认为,老龄不是负担,老龄是社会的财富,社会也要为此负责。
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有35万亿之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中国人寿集团副董事长、总裁蔡希良指出,老年人有没有钱消费、敢不敢消费,对于释放银发经济的潜力尤其关键。
此外,蔡希良表示,我国老年人养老金替代率不高,没有达到国际组织55%的指标。“养老金替代率低,会导致老年群体支付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需求,根本上还是养老储备金缺口的问题。同时,我国养老供给方面也存在着不充分、不均衡以及养老设施供给错配的问题”。
“发展养老金融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公共服务的供给、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都面临巨大挑战,养老必将从过去靠国家向靠社会、靠个人转变”,太保集团执行董事、总裁赵永刚认为,推动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当前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首要任务。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谷澍则表示,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见效慢。养老产业普惠性经营主体面临着如何盈利、如何取得担保的难题。此外,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大量县域人口迁移,转化为新市民,但是与之配套的养老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供给相对薄弱。
多举措发展养老金融
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和养老风险保障不足的问题需要发展养老金融,蔡希良表示,养老金融应该具备长期积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等重要特征和功能。发展养老金融应该把握好这个定位,在顶层设计、激励政策以及产品服务的提供等方面体现政策和目标的一致性。
因此蔡希良建议,提升第二、第三支柱吸引力,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问题。例如,研究取消企业参加第二、第三支柱必须先参加第一支柱的要求,破除企业年金职工参保率必须达到70%的隐性门槛,给中小微企业、社会公众更多自由选择权;优化个人养老金领取时3%的个税,对中低收入者、灵活就业群体全程免税,提升第三支柱吸引力。
发展多层次支柱,谷澍建议,第一支柱方面,要让社保卡和医保卡使用更方便;第二支柱方面,提高年金综合服务水平和综合回报水平;第三支柱方面,提供更多养老金融产品的全面供给。同时建议给予税务优惠,让企业更愿意建立企业年金。
对于养老产业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运营效率低的问题,蔡希良建议,通过养老金融+养老服务、养老金融+健康管理,探索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深度协同,破解养老产业低盈利带来的难题。
“保险机构参与养老金融具有天然优势。保险机构的资金管理具有天然负债端的成本要求,更注重投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注重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式增长”,赵永刚还表示,养老服务市场关键性问题是供需匹配。做好客户定位,聚焦客户真实需求,做好对应服务体系建设,才能带动入住率。生活协助、护理服务、康复医疗是未来养老社区的刚需。
银行业如何发力养老金融,谷澍建议,融资服务供给方面,做好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信贷、投资、金融租赁等综合化服务能力融合以及将养老机构建设中财务表现评价和发展潜力评估融合好。此外,提升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域的养老金融服务水平,加大网点在县域城乡结合部布局力度,同时做好政银企三方结合,增强养老服务全社会联动合力。
建议中国养老金纳入国际资产,长护险应全民覆盖
施罗德集团中国事务主席Sebastian WOOD表示,预计中国国内养老金市场的增长将远超其资本市场的增长。此外,全球多元化投资可以为中国养老金计划成员的投资组合带来重大的收益。但在中国,如果不包括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的部分,目前养老金储蓄只能投资于国内资产。因此其建议将国际资产纳入中国养老金投资组合。”
周汉民指出,长护险是我们应对老龄社会,金融界可以积极参与的手段。8年试点后,将长护险推向全国刻不容缓。
周汉民建议,长护险应当成为强制保险,应当全民覆盖。具体来看,制度创设上要求统一,需要顶层设计;筹资来源要多元,长护险筹资应是社会一块,专业机构一块,个人一块;服务既要多元又必须规范,长护险分级需要全国统一标准;最后长护险评级机构必须专门。
来源:财联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