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动态 >

新加坡视角下的中企出海潮:外来者如何在新市场闯出一条路?

导读 财联社7月5日讯(编辑 马兰)日前落幕的2024亚太创新发展交流会为中国企业进一步了解新加坡及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不少中国企...

财联社7月5日讯(编辑 马兰)日前落幕的2024亚太创新发展交流会为中国企业进一步了解新加坡及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不少中国企业家在该活动上分享了自己的出海经验和对国际变化的思考。

而交流会并非只是单向的输出,更是思想的碰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中国企业出海话题同样怀有极大热情的新加坡企业界代表,则是在中国经验之外,额外提供了宝贵的海外视角。

谈及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陈企业在专题演讲《全球经济碎片化之下的机遇与挑战》中指出,中美之间的摩擦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实力的不断接近,这给美国造成了极大的危机感。

另一方面,陈企业认为,由于中国市场体量巨大,因此格外引人注目。很多对中国企业的疑问,如企业如何平衡市场化与政府干预,实际上对美国企业来说同样存在。陈企业称新加坡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因为市场“小而美”,而让人忽略了这些问题。

从一个新加坡人的角度来看,陈企业强调,中国想要从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和东盟合作。他还补充称,东盟正在替代美国成为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双方的贸易连结正不断得到加强。

而在这火热的商贸往来中,也有一些亚洲品牌不断磨炼自身,修出了金光闪闪的品牌形象。在交流会当天的颁奖典礼上,大批优秀企业如Robotimize、Maybank和Hairpluslab获得了亚洲杰出品牌奖项,为众多的亚洲企业树立了标杆。

新加坡经验

从消费行业到近两年大热的AI高科技行业,再到全球瞩目的ESG,中国企业正尝试在不同赛道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而作为频繁接触中企的市场之一,新加坡显然对此颇有见解。

在消费市场的圆桌论坛上,新加坡富旺朝集团主席陈远昭分享了他在二十多个国家的咖啡拓展之旅。他强调企业一方面需建立本地化团队并精准把握当地需求,另一方面应重视新消费市场的趋势,比如由互联网驱动的养生诉求以及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

他指出,作为外来者去开拓海外市场,企业家需要比“地头蛇”更懂得如何借用国际化战略、视野和管理经验来创造优势,找到细分领域,在红海中找到蓝海。此外,企业需要长久地经营好自己的品牌,这是长久主义信条的根本。

在新加坡扎根的新生命集团总裁张嫚也同意品牌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企业在海外市场安身立本的根本和基础。新生命研发的头皮美容产品在新加坡颇为成功,张嫚介绍了四个关键因素:数字化转型、可持续生产、个性化服务和与客户建立亲密关系。

张嫚强调,企业试错的成本永远小于等待的成本,敢于试错,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

皇家医疗集团首席运营官林诗筠也提到,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已经在技术层面上为企业出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如该集团所在的医疗行业,过去想要在海外市场发展,公司必须在设备和人员上投入巨大的成本,在每个市场配置充足的资源,但现在通过远程技术就可以解决。

林诗筠指出,品牌到海外发展最担心的就是品质被迫下降,而现在医疗业可以通过比如让新加坡的技术人员远程操作在泰国、柬埔寨的机器来保证服务质量,这对企业来说是十分巨大的优势。

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经验丰富的盛裕集团则从宏观角度分享了新加坡在绿色建筑、可持续规划等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盛裕集团执行董事,住宅(亚洲)、执行董事,城市发展(亚洲)林丰坚强调,新加坡和中国在推进绿色建筑实践方面都是全球领导者。他指出,尽管两国通过不同的政策、监管和市场驱动机制来实现共同目标,但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进一步阐述,新加坡在实施绿色建筑项目时展现出了更为稳健的落地性和对长期投资方需求的深刻理解。相比之下,中国的绿色建筑政策则更注重短期内的快速扩张和增长。基于这一视角,盛裕集团的愿景“协力致远”显得尤为关键。集团致力于与客户、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具有深远意义、切实可见且持久的变革。

肉身出海与弯道超车

新加坡企业高管对中国发展的侧面观察很好地补上了中国企业出海版图上的一块空白,以海外人士的思维解读了中企可能遇到的一些迷惑。

而还有一些从中国市场已经跳入全球商海中的过来人,则结合了内外两种角度看待今天的中企出海浪潮。

同样正在从事咖啡行业的TOMORO COFFEE创始人、极兔联合创始人袁幸伟提醒企业家需时时准备。拾人牙慧终究无法成功,想要自己成功,关键在于不断学习和不断深度思考。作为四次创业的“老司机”,袁幸伟认为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至关重要。

而回到出海这个话题,他提出了一个“肉身出海”的概念,称企业需要直接到当地市场中历练,建立起对当地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知,然后再去考虑创新玩法,这样会让整个商业计划更有可行性。

帮助中国产业在东南亚布局的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则从科技创新的层面出发。易碳首席执行官周烨提到了一个最近十分热门的词语——弯道超车。

他认为,在人工智能发展之上一味追求“弯道超车”,某种程度上是以己之短攻人所长。中国目前在大模型上的规模劣势是无法回避的,且想要在劣势科目上实现弯道超车需要漫长的时间。

但他也指出,中国在很多人工智能和垂直场景的结合上是存在弯道机会的,且应用相对于基础研发永远更高效且迅速,这或许代表着中企更应该将精力集中到应用端之上。

两位企业家都践行了一个共同的底层逻辑,即在详细的市场分析之后寻找属于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被从众心理裹挟着加入出海大军。而这对正在等待时机的很多企业来说,无疑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一点。

微雪流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上海良菱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榄则强调企业对于大方向的把控十分重要。像是中国一直在做光伏、能源站和风力发电的工作,这是长远之计。企业也应该从长远角度思考发展,而不要将一时的成本看得太重。

交流会虽然已经结束,但各方嘉宾留下的建议与思考仍留耳边,这也将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家走出国门,筑梦未来。

来源:财联社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