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黧”字的拼音是“lí”。这个字通常用来形容脸色黑黄或皮肤粗糙,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形象。例如,在描述一位常年劳作的农夫时,可以使用“黧黑的脸庞”来突出其经历风霜的形象。
以下是一篇关于“黧”字及其相关文化内涵的文章:
《黧:岁月刻画的印记》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黧”字虽不常见,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意蕴。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更承载了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当我们提到“黧”,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田野间挥汗如雨的农民、山林里辛勤劳作的樵夫,或是历经沧桑的老者……这些形象共同构成了“黧”的精神内核——坚韧、质朴与不屈。
从字形上看,“黧”由“黑”和“黎”两部分组成。“黑”象征着深沉的颜色,“黎”则指代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二者结合,既表现了事物外在特征上的黝黑,也隐喻了内在所蕴含的力量与希望。因此,“黧”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更是对人生状态的一种高度概括。
在古代诗词中,“黧”常常被赋予情感色彩。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名篇《卖炭翁》中有云:“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里的“十指黑”正是对劳动者辛苦劳作后留下痕迹的最佳写照。同样地,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黧”字也多次出现,用以表达对英雄豪杰历经磨难仍能挺立不倒的敬仰之情。
现代社会中,“黧”虽然不再频繁出现在日常交流之中,但它依然提醒我们珍惜劳动成果,尊重每一位默默付出的人。无论是城市中的环卫工人,还是乡村里的耕作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而那些因日晒雨淋而变得黝黑的脸庞,则成为了他们无私奉献最真实的见证。
总之,“黧”字以其独特的魅力连接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在欣赏汉字之美之余,也能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艰辛,同时也要为那些平凡却又伟大的身影鼓掌喝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