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刘兰芳湖北人(最美家乡人刘兰芳)

导读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刘兰芳湖北人(最美家乡人刘兰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刘兰...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刘兰芳湖北人(最美家乡人刘兰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刘兰芳:“小香包”闯出“大世界”

刘兰芳

她让一枚枚香包变身艺术品,带着传承民俗文化的使命,走出国门为家乡的文化产业添光增彩;她让一枚枚香包变成文创产品,带着家乡人的致富梦,在国内各类博览会上出口创收,让庆阳黄土塬的留守妇女们坐在炕头“绣”出了一条致富路。

她就是刘兰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博采众长背着香包闯世界

被称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的甘肃庆阳,香包绣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06年,庆阳香包绣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作为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家族第三代传承人的刘兰芳自幼爱好刺绣,在外祖母和母亲耳濡目染下,不到20岁,她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刺绣针法和技巧。

2002年第一届“庆阳香包文化节”的举办,让农家“针线活”以文化传承的方式被大众重新认识,同时也让刘兰芳深深思索着,如何让小香包走出去,变成造福乡里的大产业。

就在那一年,刘兰芳只身前往上海,参加“上海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开启了背着香包闯世界的漫漫旅程。挤在别人匀出的二尺展位上,硬着头皮用庆阳味普通话向参展客商介绍自己的绣品。从无人问津到客商慢慢围上来订购, “当订单砸来,我才意识到,这些来自陇东黄土塬的绣品都是各具特色的‘独一份’,而市场化订单的要求是同批次货品要统一标准。”

回到家乡后,刘兰芳开始了传承文化到产业化的实践。2002年,她成立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绣品从单纯的挂件,拓展到抱枕、拖鞋、背包等,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兼具实用性。

2012年,刘兰芳在庆阳市肖金镇肖金村建起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并注册成立全国首家以香包为主的民营博物馆。她在确保非遗产品的传统特色和品质的同时按照“公司 基地 农户 网络平台的生产经营模式”,搭建规模生产平台,拓宽销路,确保产、供、销各环节有效链接。

与此同时,刘兰芳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白俄罗斯、埃及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推介庆阳香包绣制技艺。

免费授艺带领家乡姐妹“绣”出致富路

在刘兰芳以及一批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香包刺绣产业逐渐成长为带动当地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也“绣”出了美好的乡村新生活。刘兰芳将非遗与扶贫车间有效结合,面向社会开班授徒,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绣制技艺,其亲传弟子已有300多人,累计培训20000多人,她的学生,以留守妇女和残疾人为主。

刘兰芳的学员里,有一名叫顾玉琴的学生,她结婚后,生下两个天生残疾的女儿,一度让这个农村妇女对生活绝望。偶然的机会她来到刘兰芳的刺绣工坊,顾玉琴在刺绣方面展现出极大天赋,刘兰芳不仅对她重点培养,有外出交流活动也时常带着她。

“能拿回去工资,家庭地位提高了,家里人的态度也变好了。”如今,顾玉琴每个月能拿到两三千元收入。

除了每天给学员授课,刘兰芳在每天上下班往返的40公里路上,还有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给沿途乡镇的外协人员派发订单样品和任务,同时验收绣品并付钱。所谓外协人员,就是把刺绣的活拿回家完成。

“目前外协人员有4000多名,她们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外出打工,要么就是身体残疾行动不便,我就想让他们不离乡土,利用零碎时间也能挣到钱。”刘兰芳说。

近三年来,受疫情影响,企业营收有所下降,但是每一笔刺绣报酬刘兰芳都会按时足额发放。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绣女,带着小小的香包闯世界、带着家乡姐妹奔小康。近年来,刘兰芳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她个人也被评为庆阳市“创业巾帼英雄”。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张秀芸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