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真实的莫泊桑项链(如果你没读懂玛蒂尔德的不幸)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些女子,天生丽质,妩媚娇柔,偏偏由于命运的阴差阳错,竟降生在清寒的工薪家庭,他便是此中的一人。---《项链》莫泊桑
《项链》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弄丢了朋友的假项链,用十年时间,还清债务的故事。
小时候读《项链》,犹记得“这是一个讽刺女主人公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可虚荣心,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故事中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
《项链》的故事背景,是19世纪虚荣浮夸、奢靡堕落的法国。莫泊桑想撕破的,是玛蒂尔德面对贫穷和困境的诚实,以及不安于现状,努力生活的勇气。
玛蒂尔德出生在底层的工薪家庭,空有一副令人艳羡的皮囊,却无缘身披绮罗、头佩珠玉。你的社交圈子,决定了你能遇到的人。玛蒂尔德根本进不了上流社会的圈子,所以,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嫁给教育部职员。
玛蒂尔德虽然天生丽质,但自卑总让她在贵妇面前抬不起头。于是,她每天陷入幻想,幻想自己也有漂亮的衣裳、珍奇的首饰;且宽敞明亮、金碧辉煌的住所。
丈夫不想妻子每天闷在家里郁郁寡欢,就带她去参加了教育部的晚宴,并花了400法郎,给玛蒂尔德购置了一条新裙子。
晚宴上,玛蒂尔德穿着新裙子、戴着借来的“项链”,压艳全场。这个短暂的夜晚,让她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赞美。
但“城堡”终究还是不欢迎灰姑娘,晚宴过后,玛蒂尔德发现自己弄丢了朋友的项链。她找遍所有地方,终无所获,最后不得不买了一条相似的真项链,偿还给朋友。
一条真项链需要36,000法郎,连本带利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勉强还清。有人说,玛蒂尔德自作自受,如果她不虚荣,就不会去参加晚宴、也不会去借项链、更不会丢。
有因必有果,如果她不借项链,确实不会弄丢。但紫陌却并不认为玛蒂尔德虚荣。因为虚荣的人,一定会利用晚宴的机会,攀附上流社会的人;或是逼丈夫借钱给自己买一条珠宝。
玛蒂尔德并没有这么做,因为她是诚实的。而故事的悲剧性,正是源于她的诚实。她从没怀疑过项链的真假,她相信朋会借给她一条真项链,也相信自己可以还清债务。
她虽然自卑,却有强烈的自尊心。自尊心让她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但自卑却并没有带她逃离现实。项链丢后,她倾家荡产,背上巨额债务、搬到逼仄的阁楼、辞去女佣、承包了所有的家务活。
如果她没有那么诚实,她可以买条假项链还给朋友、或是连夜逃走、或是利用美色,让晚宴上认识的上流人士,为她解围。
正因为玛蒂尔德诚实,才会被虚荣堕落的上流社会作弄,成了不幸的“朋友”。她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她的诚实,却值得所有人佩服。
莫泊桑以“项链”为线索,将诚实,这一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破在读者面前。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玛蒂尔德灵魂中的诚实因子,始终没有弃她而去。
事实上,她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就在那张小圆桌跟前和她的丈夫对面坐下了,桌上盖的白布要三天才换一回,丈夫把那只汤池的盖子一揭开,就用一种高兴的神气说道:“啊!好香的肉汤!世上没有比它更好的……”
这一段是玛蒂尔德的幻想。面对清贫的生活,她也只能对自己诚实,但是不安现状的内心,令她每天备受煎熬。所以她宁愿在幻想中,寻得一丝快乐。
为了能在生活寻得一丝快乐,找到一丝希望,她虽自知无法改变,但仍不愿放弃幻想,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对生活重新充满热情。
她用一种坚强的忍耐心镇住了自己的痛苦,擦着自己那副润湿了的脸蛋儿,一面用一道宁静的声音回答:“没什么。不过我没有衣裳,所以我不能去。如果你有一个同事,他的妻子能打扮得比我好,你就把这送给他。”
这一段是丈夫拿来晚宴邀请函时,玛蒂尔德的反应。正因为玛蒂尔德对生活诚实、对自己诚实,才不想寒酸的成为晚宴的笑柄。
她天生丽质,又强烈地想突破现状,所以才会痛苦。但是,她又不愿强迫丈夫为她购置新衣,所以才会在当下拒绝丈夫。
她变成了一个穷人家的妇女,强悍,泼辣而又粗野,头发不整齐,裙子歪系着,两手通红,说话粗声粗气,大盆大盆的倒水洗地板。
这一段出现在小说的最后,当玛蒂尔德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力,还清了债务后,她也失去了娇艳的容貌、婀娜的身姿,和优雅的举止。
只为了完璧归“项链”的承诺,玛蒂尔德用了10年的青春,去偿还债务。她没有寻求任何捷径,而是选择了一条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丈夫和朋友的办法。
玛蒂尔德虽然整个人变了样、走了型;虽然因为诚实,跌进了上流社会设置的圈套中,但却是故事中最美的女人。因为岁月的沧桑、社会的浮华,并没有带走她的诚实。丢了假项链,却并没有丢了为人的根本。
钱钟书先生所言:“人生虽然痛苦, 却并不悲观, 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
玛蒂尔德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她不满现状。面对现实的窘迫,和理想的差距,她无力左右,却又难以平衡委屈和痛苦。但是,“不满现状”是人类的天性,与虚荣无关。事实上,也正因为人类的“不满足”才会进步、才不至于成为现实的奴隶。
玛蒂尔德虽然无力逃出现实的困局,但从她的幻想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苦中作乐”且“努力生活”的人。
她将简陋的餐具菜肴,幻想成精致银具、美味佳肴,看上去荒谬,却饱含了对生活的渴望。这是对现实诚实后的豁达;也是努力生活过的见证。
虽然玛蒂尔德的追求并不纯粹,但她渴望突破、勇于超越的思变心理却并没有错。不同于丈夫的甘于平庸,玛蒂尔德渴望被尊重。
很多人觉得玛蒂尔德虚荣,认为她如果安于现状、“心无杂念”的做好一个妻子,悲剧就不会发生。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安于现状,不敢突破、更不想改变,人类会有进步吗?社会会越来越好吗?
另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类对尊重是有需求的。也就是说,人们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认可。上流社会的贵妇,依靠丈夫的权贵,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大家的尊重。
玛蒂尔德天生丽质,却因贫穷,不得不与“尊重”擦肩而过。她不甘心,并渴望得到尊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玛蒂尔德可以像今天的女人一样,为自己的独立代言,那么她或许就不活得那么痛苦。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她无能为力,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尽管如此,玛蒂尔德却从来没想过攀附权贵。
莫泊桑说,“她是舞会上最漂亮的女人,言谈得体、姿态优雅、满面春风。所有男人都打探她的名字,求人引见。”
当她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后,玛蒂尔德并没有利用美色,傍上有钱人,脱离苦海。甚至在项链丢失后,也未曾想过走“捷径”。
她只是想摆脱贫寒的生活,也还未对生活失去热情。所以,努力生活、诚实可靠的玛蒂尔德,究竟有什么错呢?
如果说一定有错的话,那就只能怪当时浮华堕落的法国社会。人们崇尚金钱、贪图享乐。玛蒂尔德在这样的社会中,想法和追求不可能不被影响。遗憾的是,她因“过分诚实”,而无法适应;幸运的是,她因努力生活,变得更美;因诚实可靠变得更令人尊敬。
玛蒂尔德是诚实且努力生活的人,虽然遭遇了不幸,但却也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现实中,诚实且努力生活的人,同样值得被所有人尊敬。
11岁少年闫一航,就是现实生活中,诚实且努力生活的人。他弟弟患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费高昂。为了给弟弟治病,家里已负债累累,闫一航作为哥哥,也希望为家里出一份力。
但是,他也只是个孩子,每天还要上学。他不想光靠别人捐赠,希望自己也能努力挣点钱。因为他知道,别人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辈子。所以,他必须自己想想办法。
于是,他每天5点起床,去田里面摘菜,放到菜市场后,再去上学。弟弟得病需要钱,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闫一航诚实地面对生活抛来的难题,并没有被吓到、也没有藏在小孩子的身份后面,逃避这个难题。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靠诚实的双手,去卖菜赚钱。
弟弟的病,让他对生命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所以,他比之前更加努力生活、努力学习,为的就是有一天,能真正有能力,摆脱生活的苦难。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诚实地面对、努力地生活。或许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战斗力”,而没有丢掉这股力量的人,本身就值得被人尊重。
高尔基说:“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深陷困境时,很多人不愿意诚实地面对,他们甚至尝试各种方法去逃避,却就是忘了可以努力地生活。
诚然,谁都会遇到难处,但是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诚实地面对既定的困难,努力摆脱现状、超越现实,才能逃离不幸,创造奇迹。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你丢了宝贵的诚实,自以为迎合了别人,却成了一具无法好好生活的皮囊。
人生不易,愿诚实不失,愿你我都能努力地生活着。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